本網訊 (駐地記者 孫國根)近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程煒教授團隊,在一項納入30余萬人群隊列的前瞻性縱向研究中發現,抑郁癥可增加51%的老年癡呆風險,而其中積極抑郁治療人群發生癡呆的風險顯著低于未治療的人群。研究團隊進一步將抑郁癥按病程變化,分為癥狀持續嚴重、持續溫和、進展和緩解四種,其中前三種抑郁病程會升高癡呆風險。然而,只有在持續溫和進展的抑郁病程中采取抗抑郁治療才能預防癡呆的發生;而在持續嚴重的抑郁病程中,治療抑郁對預防癡呆無效。該研究指出,抑郁癥可增加癡呆風險,但及時進行抗抑郁治療將有助于預防癡呆的發生。該成果近日已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雜志(影響因子:13.382)上。
據郁金泰介紹,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其第二個發病高峰年齡在50-60歲,其特點是經常反復發作,形成不同的病程。既往研究大多數僅比較了患有或不患有抑郁癥群體的癡呆發病率,卻忽略了不同抑郁病程群體的癡呆發病風險可能不同,采取抗抑郁治療后的臨床獲益可能也不同。針對這一現況,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調查了35,4313 名50至70歲的參與者,平均隨訪時間為11.9年,對不同抑郁癥病程及其治療和癡呆風險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的機制作了深入研究。研究團隊首先以健康人群為對照,發現患抑郁癥的群體癡呆發病率增加了51%。隨后,研究團隊將人群限制在4萬余抑郁癥患者內部,對比了采取抗抑郁治療和不采取治療的人群的癡呆發病率,發現采取抗抑郁治療的人群癡呆發病率降低了31%。當按照癡呆的亞型分組時,團隊發現,抗抑郁治療可以有效地預防血管性癡呆和其他癡呆。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種類的癡呆發病機制不同。 隨后,團隊基于2000-2010共11年期間的抑郁診斷記錄將抑郁癥病程分為:持續嚴重(有嚴重抑郁程度的診斷記錄,持續2年及以上;共2281人),持續溫和(有輕度或中等抑郁程度的診斷記錄,持續2年及以上;共3159人),進展(抑郁癥程度加重或兩年內新發抑郁;共3462人),以及緩解(抑郁癥程度減輕或抑郁癥痊愈;共3578人)。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相比,抑郁持續嚴重、持續溫和及進展的三種病程的癡呆風險分別增加了79%、98%和195%,而抑郁癥緩解的亞組的癡呆發病風險并不比健康對照組高。通過進一步將抑郁癥群體分為治療組和不治療組,團隊發現,盡管進展型抑郁癥的癡呆發病風險增加的最多,采取治療后,其風險降低程度也最多,平均降低了49%。持續溫和型抑郁患者治療組相比于未治療組的癡呆發病率也有所降低,平均值為29%。然而,持續嚴重型抑郁患者的治療組與未治療組相比,癡呆發病風險無差別,提示治療對于癡呆的預防效果不佳。因此,抑郁患者應及時采取抗抑郁治療,從而預防癡呆的發生。 該研究成果確立了抑郁病程軌跡與癡呆風險的關系,并且提出抑郁癥患者及時行抗抑郁治療將有助于預防癡呆的發生。為此,郁金泰倡導,大家應積極預防抑郁癥,罹患抑郁癥的人群應及早治療,進而預防或減緩癡呆的發生。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22.08.026 (責任編輯: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