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葉癲癇(TLE)是最普遍的局灶性癲癇類型,以反復發作為主要的臨床特征,手術治療是目前的一線選擇。在TLE患者中,約30-40%的患者是MRI陰性的。盡管多模式技術包括腦磁圖(MEG)、立體腦電圖(SEEG)和分子影像學以及多學科團隊公司(MDT)的發展,15-20%的患者在手術后仍有嚴重的癲癇發作復發的情況發生。手術后的癲癇發作復發通常與致癇區(EZ)的范圍、切除范圍和相關的腦部變化有關。 在MDT中,18F-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18F]FDG-PET)是最常用的功能成像方式,在術前評估中經常與MRI組合使用。關于PET數據的量化分析方法,用正態分布標準偏差(z-score)對集群進行閾值處理被普遍認為是定位癲癇發生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最近的研究中,除了這些對癲癇發病區的綜合分析外,[18F]FDG-PET的代謝模式也被用來預測手術后的癲癇發作結果,其中注意到手術區域外的低代謝。在我們最近的工作中,除了PET模式外,PET和功能MRI的結合對癲癇發作的結果也有預測作用。然而,作為這些功能圖像的基礎,對癲癇發作結果的預測價值的結構基礎沒有得到充分的證明。 隨著擴散成像的發展,擴散波譜成像(DSI)已引入臨床應用。據報道,DSI具有大腦白質結構的定量特性。與傳統擴散方法中獲取和解碼體素內的平均方向不同,DSI還可以獲取和分析纖維的眾多擴散方向?;诒砻娴姆治黾夹g可用于量化形態學指標。 近日,發表在European Radiology雜志的一項研究探討了白質結構模式的解剖學基礎,同時結合[18F]FDG-PET的代謝,進一步實現在手術前預測手術后癲癇發作的可能,為治療方案的制定及評估提供了技術支持。 本項回顧性研究招募了63名耐藥性顳葉癲癇患者。采用了基于與健康對照組數據庫比較的患者PET圖像的Z-變換、皮質厚度和與皮質切除一致/不一致的擴散波譜成像的定量各向異性(QA)來量化其對手術后癲癇發作的預測價值。 在63名患者中,有47名患者的PET低代謝區與手術區域一致。42名患者在手術后無癲癇發作。PET在預測癲癇自由度方面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9.4%和68.8%。完全切除PET、皮質厚度和QA異常重疊的病灶,27名患者獲得了Engel I,這是預測癲癇自由度的一個很好的指標,其概率(OR)為19.57(95% CI 2.38-161.25,P = 0.006)。涉及多個腦葉的新陳代謝低下(OR = 7.18,95% CI 1.02-50.75,p = 0.048)和手術區域外有QA/皮質厚度異常的新陳代謝低下病灶(OR = 14.72,95% CI 2.13-101.56,p = 0.006)是預測Engel III/IV結果的兩個主要因素。QA預測Engel I和癲癇復發的OR值分別為14.64(95% CI 2.90-73.80, p = 0.001)和12.01(95% CI 2.91-49.65, p = 0.001)。 本研究表明,[18F]FDG-PET、QA和皮質厚度的一致性對癲癇發作的有預測價值。呈現在多個腦葉的低代謝區和手術區域外的QA或皮質厚度異常,是預測Engel III/IV型癲癇發作預后較差的因素。這些觀察結果將有助于臨床對那些不太可能從切除手術中獲益的患者進行篩選,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傷害。 (責任編輯:泉水) |